的颗粒级配,即表示砂大小颗粒的搭配情况。在混凝土粒之间的空隙是由水泥浆所填充,为达到节约水泥和提高强度的目的,就应尽量减小砂粒之间的空隙。从图4—2可以看到
:如果是同样粗细的砂,空隙最大[图4—2(a )].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空隙就减小了[图4—2(b)];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就更小了[图4—2(c)]。由此可见,要想减小砂粒间的空隙,就必须有大小不同的颗粒搭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的粗细程度,通常有粗砂、中砂与细砂之分。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而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在混凝土中,砂子的表面需要由水泥浆包裹,砂子的总表面积愈大,则需要包裹砂粒表面的水泥浆就愈多。因此,一般说用粗砂拌制混凝土比用细砂所需的水泥浆为省。
因此,在拌制混凝土时,这两个因素(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应同时考虑。当砂中含有较多的粗粒径砂,并以适当的中粒径砂及少量细粒径砂填充其空隙,则可达到空隙率及总表面积均较小,这样的砂比较理想,不仅水泥浆用量较少,而且还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与强度。可见控制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有很大的技术经济意义,因而它们是评定砂质量的重要指标。仅用粗细程度这一指标是不能作为判据的。
砂的颗粒级配和粗细程度,常用筛分析的方法进行测定。用级配区表示砂的颗粒级配,表示砂的粗细。筛分析的方法,是用一套孔径(净尺寸)为9.5mm、4.75mm、2.36mm、1.18mm、0.6mm、0.3mm、0.15mm的标准筛(方孔筛),将500g的干砂试样由粗到细依次过筛,然后称得余留在各个筛上的砂的质量(不包括孔径为9.5mm筛),并计算出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a1、a2、a3、a4、a5和a6(各筛上的筛余量占砂样总量的百分率)及累计筛余百分率A1、A2、A3、A4、A5和A6(各个筛和比该筛粗的所有分计筛余百分率相加在一起)。累计筛余与分计筛余的关系见表4—1。
根据O.63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分成三个级配区(表4—2),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应处于表4—2中的任何一个级配区以内。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中所列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除5mm和O.63mm筛号外,允许有超出分区界线,但其总量百分率不应大于5%。以累计筛余百分率为纵坐标,以筛孔尺寸为横坐标,根据表4—2规定画出砂1、2、3级配区的筛分曲线,如图4—3所示。砂过粗(细度模数大于3.7)配成的混凝土,其拌合物的和易性不易控制,且内摩擦大,不易振捣;砂过细(细度模数小于O.7)配成的混凝土,既要增加较多的水泥用量,而且显著降低。所以这两种砂未包
括在级配区内。
注:1.允许超出≯5%的总量,是指几个粒级累计筛余百分率超出的和,或只是某一粒级的超出
2.摘自《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从筛分曲线也可看出砂的粗细,筛分曲线超过第1区往右下偏时,表示砂过粗。筛分曲线超过第3区往左上偏时则表示砂过细。
如果砂的自然级配不合适,不符合级配区的要求,这时就要采用人工级配的方法来改善。最简单的措施是将粗、细砂按适当比例进行试配,掺合使用。
为调整级配,在不得已时,也可将砂加以过筛,筛除过粗或过细的颗粒。
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2区砂;当采用1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当采用3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性
砂的坚固性是指砂在气候、环境变化或其它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按标准(JGJ52—92)规定,砂的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检验,试样经5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4—3规定。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的混凝土用砂或有腐蚀介质作用或经常处于水位变化区的
混凝土用砂,其坚固性质量损失率应小于8%。